扎進深山做浦江的好茶
清明前兩天,浦江縣茶藝軒農產品有限公司位于登底塢的50余畝有機茶園方始采摘,茶園內一種叫“鳩坑”的茶葉品種,自唐宋以來浦江人就開始培育種植。
國家一級評茶技師、茶藝軒法人、東坪高山茶創始人石元鋒認為,歷經千百年歲月的沉淀,優勝劣汰下來品種,一定是非常適應浦江氣候和種植條件。登底塢這片有機茶園中的“鳩坑”茶,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種植的,經過石元鋒十多年的精心管理,已經成為精品。雖然在清明前兩三天才能開采,但制作出來的茶葉,蘭香濃郁、清甜潤喉,喝過一次就令人難忘,許多茶友說這是一款有記憶的綠茶!難怪今年第一批600來斤的特級茶,還沒下樹就已經被訂購一空。
是不是所有的“鳩坑”茶,制作后都能夠成為一款有記憶的綠茶呢?陸羽在《茶經》中曾寫到:“上者生爛石,中者生礫壤,下者生黃土。”其實礫質土壤才是最適合優質茶園的種植管理,不然總不能茶樹種到爛石堆里吧。而這也僅僅是一個方面,還要氣候、海拔等各方面的條件都要最適宜。就浦江而言,最好的茶葉出產地在大小姑源、羅家源、馬嶺一帶,這些地方都屬礫質土壤,海拔在500一600米左右,晝夜溫差大,常年云霧繚繞,生態原始,春季雨水充沛。石元鋒當年為了選一處合適的茶園,走遍了浦江各地茶山,把土壤酸堿度、微量元素含量、重金屬殘留含量、茶葉品種等都進行了檢測和甄別。在中國茶葉研究所研究員、浙江大學博士生、哥哥石元值的幫助下,最終選定了大畈鄉清溪郭村源。
這里群山環抱,森林覆蓋率高,石礫土質透氣性好,冬季極限低溫在零下17℃,各方面條件和梅家塢相似。從此石元鋒就一頭扎進深山,十八年來一心管著他的茶園、一心做著他的茶葉。
十八年專注堅守一件事
人只要專注去做一件事,做上五年十年或者更多時間,一定會把它做成極致。自2006年石元鋒承包了200多畝茶園后,始終堅守著這一片茶園,園邊建了一家茶廠,城里開了一家茶店,三點一線潛心做好“東坪高山茶"品牌。為了打造生態有機茶園,在農業部門的幫助下,實施了養雞、育茶、種黑木耳生態循環共生項目。
茶葉碎末拌入雞飼料里,增強雞的免疫功能,雞吃害蟲讓茶樹更加有機,黑木耳不僅延伸了茶園的產業鏈,棒料還可以作為肥料覆蓋在茶樹間,2020年該項目被省農業農村廳評為優秀推廣項目。后又和安吉宋茗白茶公司、武義更香有機茶業3家一同列入了省農業農村廳數字茶園建設示范點。是什么讓僅有200多畝茶園的東坪高山茶,能夠和擁有幾千畝幾萬畝茶葉基地的宋茗、更香兩家行業大佬一起被納入省廳示范點建設?我想還是專注,因為專注,才能把茶葉的品質做到極致,因為茶葉的品質,才能秀于茶業中。
做一杯有記憶的綠茶
我和元鋒曾經是文化系統的同事,但他受哥哥元值的影響,于1998年停薪留職開始經營茶葉,從浦江茶葉市場一家門店開始到擁有一個自己的茶園;從經銷“浦江春毫”開始到擁有“東坪高山茶”自己的品牌,從此與茶結伴未曾離開。承包了茶園后,就開始做屬于自己的產品,東坪茶茶形獨有,呈盤花顆粒狀,綠如翡翠圓如珠。
喝元鋒的茶我喜歡用玻璃杯,先用沸水沿杯壁緩緩倒入,半滿后倒出,放上2克左右新茶,玻璃杯內的高溫加上水汽,把茶葉的香氣慢慢地激發出來,蘭香中交雜著嫰嫩的板栗香味,馥郁而持久。聞香三五分鐘,神清氣爽,再倒進85℃左右的開水,鳳凰三點頭也好高山流水也罷,只見茶葉在水中上下翻滾,葉片徐徐展開,湯色清澈明亮,杯中的茶葉猶如又一次綻放了鮮活的生命。“質本潔來還潔去”,此刻的東坪高山茶,讓我真正領悟到了“茶”才是人與草木之間最完美的結合,一杯詩情茶韻,幾分人間煙火。
獨一無二的東坪高山茶
這一杯有記憶的綠茶,更蘊含著高超的烘炒技藝。元鋒說制作一個批次的茶葉,從攤青到烘茶到炒茶到包裝成品,他需要三天時間。攤青時間要適中,烘茶時要盡量讓水走干凈,茶味才不會澀;炒茶時要把握火功,茶香才能保持,烘炒之中要找準平衡點,才能達到香而不澀、清而回甘,這樣制作出來的綠茶,才是精品,才是獨一無二的東坪高山茶,因為烘炒結合的獨有工藝,已經獲得了專利。
從茶園里一芽一葉的采摘到茶杯中一芽一葉的綻放,仿佛是茶葉的一次涅槃重生,短暫而孤寂,清澈而空明。
東坪高山茶,做者懷匠心,成者皆禪意。